關注微信公眾號
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貴州禹之源生態環保有限公司
關注手機移動端
N
EWS CENTER
資訊詳情
2020“貴州生態日”特別報道?天人合一|智慧環保守護綠水青山
引言
——近年來,我省提出“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戰略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大數據與環保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織密環保數據網絡,強化智慧生態建設,在“大數據+生態環境”的實踐碰撞交匯中釋放了綠色發展動力,用大數據守護了綠水青山。
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按照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要求,圍繞一個核心(環境質量改善)、聚焦兩個重點(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各類專項督察問題整改),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在建設生態大數據過程中,引入華為公司“微服務”技術,打造“微服務”底座平臺,在“三庫一中心+多業務系統”的總體框架上推行大氣、水、飲用水源、應急、輻射、執法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建設應用管理系統,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空間數據庫等項目順利實施,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區塊鏈等新理念,不斷完善我省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建設,切實完善我省生態環境相關數據庫;通過數據分析和動畫等技術,進一步增強該廳信息化系統可視化效果;進一步加強數據協調對接,強化系統應用;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探索開展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產業化研究。
數字建設迎風奔跑
自6月11日起,在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組織下,由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牽頭策劃的“貴州生態日”系列活動之一——環境監督“隨手拍”線上活動,在“云上貴州多彩寶”APP正式上線,即引來眾多網民的積極參與與互動。網民@月亮湖率先拍攝了貴安新區月亮湖的全景照片,提醒大家保護貴州生活環境,需要我們共同監督。眾多網民還通過投票形式,參與到為“貴州最美生態環境”為您心中最美的貴州風景點個贊吧活動中。
市民們通過“云上貴州多彩寶”APP拍照上傳,展示城市的“潔凈美”。同時還監督環境“臟亂差”,便捷地完成環境污染問題的取證和舉報?!半S手拍”上,舉報污染問題時,網民就“市容市貌”“垃圾分類”“發生地所在區縣”等,還紛紛進行了詳述。
2019年,貴州投入8.52億元,優化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持續提升監測能力。全省依托人工監測網和自動站智能監測網,全年可獲得910.5萬個監測數據,其中環境質量數據909.8萬個,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7428個。在此基礎上,今年全省1200余家重點污染源單位已安裝了5638臺(套)自動監測設備并聯網,依托大數據實現了大部分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監控和預警,并聯動環境執法系統進行處理,形成污染源排放監管閉環,在500個排污口自動監控站房安裝智能監控設施并實施有線傳輸改造。
生態環境監測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工作。截至目前,貴州已建成96個各級環境監測站,省級以上空氣自動監測站201個,省級以上水質自動監測站109個,省級以上151個河流監測斷面和25條湖庫監測垂線,推進建設63個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站,正在建設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監測站63個。全省88個縣(市、區)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實現全覆蓋。布設國控土壤監測點位940個、省控降塵監測點位68個、省控酸雨監測點位21個、國控城市噪聲點位1616個、省控縣城區域噪聲點位1271個。全省96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中,已有91個通過國家西部監測站達標驗收,其中二級以上站通過國家驗收的比例為100%,三級站通過國家驗收的比例為94.2%。
信息系統“智”理環境
5月14日,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與省生態環境廳就生態大數據建設展開了交流座談,雙方一致認為: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共享交換,促進生態環境數據的廣泛融合,并依托我省在建的“地圖中臺”“視頻中臺”,結合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學習、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智能化建設;圍繞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五大戰役,繼續加大生態環境管理系統應用推廣力度,切實發揮相關業務系統作用;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的產業化研究,挖掘數據價值,促進生態環境大數據相關產業在我省的發展。
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狠抓生態環境大數據頂層設計,創新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理念,通過引入華為公司“微服務”技術,打造“微服務”底座平臺,按照模塊化、組件化建設新系統,重點解決傳統信息化系統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數據“孤島”、系統“煙囪”、難以快速迭代升級等突出問題,通過模塊升級和重組節省投資、縮短迭代時間。
2019年,省生態環保廳引入華為“微服務”解決方案后,在開展污染源數據庫、生態環境執法辦案寶、大氣污染總量管理、“三線一單”數據應用管理、環境應急智能感知分析、重點流域管理、核與輻射環境管理等項目建設中,加強了整體設計,按照“微服務”理念,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門戶、統一污染源代碼,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生態環境管理應用的實際需要,建設全省生態環境監管業務一體化業務中臺,實現數據無縫共享,系統可靈活擴展、持續更新迭代。
作為全國范圍內第一個應用微服務架構的生態環境領域大數據平臺,通過各微服務在各系統間的應用,一方面促進了生態環境數據的融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業務系統的開發效率。隨著后續微服務業務的持續開發上線,更多的微服務解構完成,將一舉解決傳統信息化系統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數據“孤島”、系統“煙囪”以及難以快速迭代升級等突出問題,進一步融合各類生態環境數據,破除業務及數據之間的壁壘,有力地促進生態環境數據進一步實現整合,推動應用。
與此同時,該廳狠抓項目建設,在“三庫一中心+多業務系統”(即生態環境質量數據庫、污染源數據庫、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數據中心及多個業務系統)總體架構上開展大氣、水、飲用水源、應急、輻射、執法等主要業務應用管理系統建設和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空間數據庫等項目建設。
目前,環境管理業務系統逐步完善,已初步建成環境質量數據庫、污染源數據庫、生態環境數據中心,以及重點流域管理、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應急等一批核心業務系統。
其中環境質量數據庫主要融合各級水、氣、聲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對全省環境質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實時掌握我省環境質量現狀。
污染源數據庫整合打通現有環評、排污許可、監測、環境統計、固廢管理和環境執法等信息系統,建立全省統一污染源管理數據庫,實現全面、動態、系統地掌握污染源數量、行業、地區分布、排放及監管現狀,對準確判斷環境形勢、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環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匯聚了我省環境質量、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應急、環境執法、環評審批等生態環境數據,聯通省、市兩級生態環境數據,摸清了數據家底。建設了生態環境大數據領導駕駛艙,將水、氣等環境質量、污染源監管信息、環境風險源管理、建設項目審批等生態環境數據通過整理、分析后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動態展現,為領導決策提供實時服務。
重點流域管理系統完成了流域數據資源庫建設,實現了流域水環境分析評價展示、流域污染清單管理展現、基于控制單元的水質模擬分析、流域報警預警管理、基于控制單元的污染應對決策、流域水質應急決策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管理、生態補償管理、流域監管掛圖作戰等流域管理功能。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主要完成了對全省1200余家重點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控,及對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廢氣、廢水排放情況進行實時報警預警,并聯動環境執法系統進行處理,形成污染源排放監管閉環。
環境應急管理系統主要建設了環境應急指揮平臺、環境應急基礎數據庫,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和專家庫、環境應急物資數據庫,為環境應急管理提供大數據支撐。
加上正在建設的業務系統,目前該廳已基本實現生態環境管理大數據業務全覆蓋,提升了各類生態環境業務之間協同辦理水平,初步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閉環監管,為我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大數據技術支撐。
生態應用融合發展
“自去年10月以來,我已獲得碳匯資金3912元,此筆收入及時解決了孩子們上網課設備缺乏的難題,種樹不僅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也能增加我們的收入?!奔{雍縣土補村林戶王德先說。
為了將樹林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我省組織實施了單株匯碳精準扶貧項目,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了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將樹木信息和貧困戶基本信息一起錄入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建立樹木、碳匯價值、貧困戶基本信息等數據庫,發動個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進行購買。
據測算,1棵胸徑5厘米左右的樹每年碳匯量約為10千克,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釋放7.5千克氧氣,根據樹木碳匯量和國內外碳市場價格,我省確定每棵樹每年的碳匯價格為3元,開發一次可連續售賣6年,6年以后可持續開發。個人、企事業單位等購買碳匯后,由林戶將樹木看護好,購碳資金將全額進入貧困戶個人銀行賬戶中。
參與活動的29家愛心企業共購買碳匯樹木50萬株,碳匯量500萬公斤,碳匯金額150萬元,惠及貧困戶556戶,戶均年可增收1350元。
“此次我們公司共購買了單株碳匯18000株,碳匯簽發量18萬千克,購碳金額5.4萬元,幫助了來自畢節市土補村等貧困村的貧困戶?!笔卒撍卿撹F(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